日期:2019-03-15 浏览量:893次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4.0”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机械相关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滚动INA直线导轨部件是机械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INA直线导轨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弯曲变形普遍存在。但是我国国内还没专门针对INA直线导轨校直的自动化装备,INA直线导轨的校直大多依靠工人的经验进行人工校直,生产效率低。而国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INA直线导轨校直技术和全自动化INA直线导轨校直装备,生产效率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低,但是价格昂贵,多数国内INA直线导轨生产企业无法承受。为了适应国内INA直线导轨生产企业的发展需要,总结了一下校直方法:
(一)校直方案:
基准导轨的理论基准直线是空间的直线,因此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水平面和铅垂面)分别校直。校直过程中,直线度误差的测量也是在这两个平面内进行的。坐标系的设定和测量系统相同。由于导轨是刚性件,挠度较小,校直幅度不能过大,所以,校直的过程中,直线度误差的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在校直的过程中,是以最小二乘中线作为基准直线。在校两条导轨平行程度时,也是采用最小二乘中线为基准。
导轨和导轨基座的接触是面接触,导轨靠基座上的相互垂直的平面进行定位。校直中,基座接触面增加材料(垫薄片材料)远比去除材料(磨削或刮研)容易,所以,本校直实例采用增加材料(垫薄片材料),但只能达到数丝的精度(垫薄片材料厚度限制),要达到高的精度则需要用去除材料的方法。校直过程中的基准直线实际是平行基准导轨最小二乘中线并且通过极限点的直线。由于以基准导轨最小二乘中线为基准线,为调整方便,选取平行基准线并且通过极限点的直线作为调整的基准,然后计算出各测点相对该调整基准直线的偏移量,按其偏移量进行调整。本校直例中,铅垂面的极限点就是最大值;水平面的极限点就是上侧导轨的最大值或下侧导轨的最小值(去除材料(磨削或刮研)定义极限点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互换)。既是以平行最小二乘中线且通过该极限点的直线为基准时,调整导轨只需垫薄片材料。具体如下:
1.确定基准导轨(由工艺师或生产厂家决定)并进行校直,使其直线度误差的值在规定的范围内;
2.采用上述的方法校直第二条导轨。以校直好的基准导轨作为基准直线,使第二条导轨的最小二乘中线和基准导轨的最小二乘中线达到规定的平行度误差。
(二)校直步骤:
1.基准导轨的校直
(1).利用空间直线度测量仪测量出导轨水平和铅垂方向的直线度误差,并且计算出各测点相对最小二乘中线的偏移量。
(2).根据计算结果的,确定直线基准。然后根据相应点的偏移量,为各处增加材料,调整好导轨,使其在两个平面的直线度误差达到要求。
2.第二条导轨的平行度校直
(1).首先,测量出该导轨的直线度误差和各测点的相对坐标(偏移量)(第二条导轨只与下安装台面固连);然后,分别用水平仪测出两条导轨起始点与结束点的角度差(联结件之间均紧固),通过角度差和在长度方向的距离可以计算出首尾两点的高度差。用千分表测出两条导轨首尾端点水平方向平行度的变化量。
(2).第二条导轨的调整必须以第一条(已校直过的)导轨为基准。要使该导轨的调整基准直线与基准导轨的最小二乘中线(基准导轨的理想直线基准)在铅垂方向平行,即两条理想基准直线共平面(将这两条异面直线平移到一个铅垂面中能够平行)。
两条导轨有各自的坐标系,设定两坐标系的坐标轴是平行的,即可以通过平动使两坐标系重合。基准导轨和被调整导轨(第二条导轨)的空间位置如图3所示,基准导轨的坐标系是Y1O1Z1,被调整导轨的坐标系是Y2O2Z2。基准导轨的首尾连线是AB,最小二乘中线是CD,被调整导轨的首尾连线是直线EF,被调整导轨的实际曲线是曲线EF。要使两导轨平行,则需要在坐标系Y2O2Z2中找到一条过极限点的直线作为调整基准,该直线必须平行坐标系Y1O1Z1中的直线CD(基准导轨的二乘中线)。水平测量仪测量出的角度差是AE与BF的角度差,根据两导轨的水平距离和角度差可以计算出BI的高度。
第一步,在坐标系Y2O2Z2中将EF旋转到EK,KF=BI,则EK平行于AB。第二步,在坐标系Y2O2Z2中将EK旋转到EG,使KG=AC-BD,则EG平行于CD。第三步,在坐标系Y2O2Z2中做一条过极限点且平行于EG的直线,本校直例中,铅垂面的极限点就是最大值,即图中点E,所以,被调整导轨的调整基准直线就是EG。
在确定EG后,可以根据被调整导轨的实际曲线EF的坐标值计算出各点对应的调整量(曲线EF各点相对直线EG的偏移量),如图4的虚线所示。
在调整时,两坐标平面一般不平行,但对调整得计算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同样,在水平面内调节时,其铅锤面的影响也不予考虑。
(3)在水平方向的计算和调整与铅垂方向是类似的,这里不再赘述。
上一篇:四列直线循环滚珠轴承及导轨组件
下一篇:INA导轨组件配件